鲁迅,这位被誉为“中国魂”的文学巨匠,早年在日本留学,起初的学习方向是医学。然而,看到故乡百姓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痛苦生活,以及社会腐败不堪的现状后,他毅然放弃了医学的职业道路,转而投身文艺创作。他先后著作了《狂人日记》、《朝花夕拾》和《呐喊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,作品中有强烈的批判精神,语言犀利、直指人心。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,也为新思想、新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,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然而,鲁迅的生活面貌却和我们想象中的文学巨匠略有不同。在他那笔耕不辍的创作背后,鲁迅竟然是个“大吃货”。尤其是在甜食上,他有着让许多人都难以企及的爱好。鲁迅并非单纯满足于对文学的执着,他对美食的追求同样别具一格。甚至,如果放到今天,许多人或许都无法达到他这种水准。
展开剩余80%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,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,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,已是非常殷实的家境。与许多人为了温饱而奋斗不同,鲁迅家中早已是衣食无忧,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并且偶尔有机会去看灯会,这对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,是一个奢望。更有趣的是,鲁迅的家庭还为他定下了娃娃亲——朱安,这样的生活对于许多百姓来说,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1902年,鲁迅前往日本留学,那时能去留学的几乎都是出自富裕家庭的子弟,如赵世炎、白兰等人。鲁迅能够负担起赴日留学的费用,并且能够独自租下公馆生活,已是一笔巨大的开销。留学期间,鲁迅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腐朽与黑暗,这些亲眼所见的现实使他深感悲愤,最终毅然决定弃医从文,开始用笔来唤醒沉睡中的中国民众。无论是回国后创作的《新青年》,还是严厉的《孔乙己》《阿Q正传》,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中掀起了强烈的思想波澜。
而鲁迅回国后的生活也并未平凡,他受到了陈独秀等人的邀请,加入《新青年》的创作。这期间,他不仅通过写作获得了大量的稿费,还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,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,月薪数百大洋。而许广平的身世也并不简单,她是广东的名门望族,这使得鲁迅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越。他在《朝花夕拾》中提到自己回到家乡,见到昔日的玩伴闰土时,闰土的“少爷”一语让鲁迅意识到,自己已不再是那个年轻时与乡里百姓同甘共苦的少年,这些变化无不印证了鲁迅家境的富裕。
在鲁迅的日常生活中,食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。鲁迅除了写作外,最喜欢的就是吃东西,尤其是甜点。据许广平回忆,鲁迅非常钟爱甜食,尽管牙齿已经不太好,医生曾劝告他减少甜食的摄入,但他依然会偷偷给周海婴一些钱,让他去买一些甜点,尤其是下午五点多的稻香村,那时的糕点新鲜出炉,味道最好。鲁迅常常在医生检查后,拐弯去王府井买些刚出炉的糕点,一边走一边吃,而他最喜欢的便是萨其马。
鲁迅的这一饮食癖好曾让家里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。有一次,鲁迅刚买回一块萨其马,看到儿子周海婴垂涎欲滴地望着他,伸出小手说:“爸爸,我也想吃。”大多数父母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最后一块甜点让给孩子,但鲁迅却不同,他说道:“萨其马只剩一块了,你吃了,我就没得吃了。”如此直接的回应,既显得幽默,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对甜食的强烈偏爱。
鲁迅的生活不仅仅限于他对甜食的热爱,他对食物的讲究也渗透到日常的饮食习惯中。许广平回忆,鲁迅要求每天的餐食不仅要有肉和蔬菜,还要做到每天不重样。他讲过:“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将就,除了吃饭,否则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了。”鲁迅的这一饮食观念,也让他变得非常挑剔,甚至在厦门大学任教时,他还在信中抱怨食堂饭菜难吃,连厦门的地方美食也未能逃脱批评。
鲁迅在上海的生活水平可见一斑,除了自己每月固定的收入,鲁迅的饮食费用也是相当高的。许广平曾记载,七个月内,鲁迅一家的餐食费用便高达30元,而当时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开销也才4元。这足以证明鲁迅不仅有能力享受美食,更有消费美食的资本。而为了满足他挑剔的胃口,许广平甚至联系了上海的大饭店,每日定制三餐送到家里,足见鲁迅对饮食的精致要求。
总之,鲁迅不仅在文学上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,在个人的生活方式上,他同样活得有趣且真实。通过了解鲁迅的饮食习惯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文人高高在上的形象,更是一个具有平凡人情感的“大吃货”。这种生活态度或许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:即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鲁迅也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